环球微头条丨中国人的科幻与浪漫
来源:哔哩哔哩     时间:2023-02-09 22:01:51

看完《流浪地球》后,我的第一感受是遗憾,随后就是庆幸。

遗憾的是,影片刚出来的时候,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关注。虽然当时铺天盖地都是一片夸赞,但好像是有什么逆反心理吧,加上时间也不充足,一直拖到了2023年第二部贺岁档出现之后才去补全,以至于我对中国目前的科幻电影水准认知还停留在较弱的水平。


【资料图】

但我又很庆幸,能够在几年后,陪着父母一起补全了这部电影——真正看完了这部中国人的科幻浪漫。

不像是国外传统的英雄式战斗,最中心点的永远是那么几个hero。《流浪地球》中除了观众视角需要追随的“主角团”行动,我能看到一个个“英雄”的诞生与死亡,绝望与挣扎。随着影片的推进,我们观众像是真切地置身于大灾难中,面临着生死的抉择。

恢弘的场景布置,精巧的结构设计,空间站、运输部、救援队、地下城……一切高于现实,但是又基于现实,这与我想象中“合格”的科幻不谋而和——科幻不是毫无基准的胡编乱造,而是能够真正的很大可能性的在未来能实现的科学梦想。

《流浪地球》整体的科幻特效和道具制作,在我心中,它的呈现效果已经能比肩国际高梯度队伍。(当然,如果能有更多的进步,作为观众当然是喜闻乐见的。)

至于说到浪漫——故事的开头我大概就有了预期。

一部科幻作品,选择了人间烟火气的出场方式,这就已经为它之后的“人味”奠定了基调。

我算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。

第一次感觉泪腺不对,是在姥爷被推出了电梯,那个救援小队的成员牺牲的时候。电梯断裂,大厦将塌,姥爷和队员的牺牲已经是铁板钉钉,但是队员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姥爷推出下落的电梯。眼睛里开始蓄起泪花。

前面刺激的逃亡步调一下子急转,姥爷拖着自己到了沙发上,扭头,窗外是被冰封的回不去的故乡。

说不上来的感受,但人命的消逝从来不会因泪水的苦涩而停留分毫。

刘启等人之后重新运输火石,中间有一个词,一下子抓住了我混乱的思绪——“饱和式救援”。

我第一反应就是看向身边一起观影的父亲,和他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地感到高兴。

多么好,在这样的世界之中,在努力的不只有我们眼前的cn171临时小队,在我们视线之外的地方,还有着多少这样的希望种子。

第二次落泪,感觉像是看见了曙光之后,难以抑制的欢欣,这一阵眼泪,近乎持续到了故事的结末。

moss宣布了地球的死亡倒计时,但是活着的人怎么能被虚妄的数据困死。

去点燃木星吧。

在刘启提出计划后,“长条”是最先眼睛发出了光的人,像是听到自己能够从死刑立决,到能争取缓期一样,作为小队中的“技术人员”,他的肯定,为屏幕外的我都打上了强心剂。

故事到了这里,再清晰不过——主线任务,点燃木星;待定任务,空间站的支援。

小队的求援被忽视是我有些意外的,或许是为了后面的反转做铺垫,但是那一瞬间的心灰意冷难以避免。

刘培强作为空间站目前可机动人员,他与moss之间的谈话可可圈可点。(不过关于这一段我印象最深的,是他与老毛子一起跑出来的时候,提到了空间站逐渐有人打破休眠,这足以体现人绝不会轻易被智能所左右自己的主动性。)

高潮部分的集体掉头,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不约而同,永远是我理想中的世界大同。打破了所有的隔阂限制,所有人都紧紧靠拢,支撑着同一个希望的点燃,这一种冲破了屏幕的人文浪漫力量,直击心脏,泪流不止。

木星点燃,地球得救了。

逝者已逝,生者如斯。

影片末尾的大红舞狮,小人物们鲜活的生命气息,渺小又顽强。

【真切推荐给所有人,这是一部很好的影片,足以带我们去拥有世间生的浪漫。】

【有描述不恰当处,欢迎指正。】

标签: 出来的时候 不约而同 印象最深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